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:www.xnzjw.cn
西南作家网: >> 原创作品 >> 散文 >> 正文

赤水河的风景——黄葛树
信息来源:本站发布    作者:贵州赤水 苏林富    阅读次数:6226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11

黄葛树,赤水河流域平常得不再平常的树。在赤水河边和赤水河与山中留来的小溪流相会处,在通向远方大道的山坳垭口和腰店子旁,在悬岩峭壁和巨大的岩石之上,在人们房前屋后的堡坎边,在古老的城墙和河堤上都能看到它们的挺立的身影,从一定意义上讲,它们也是成为赤水河流域一道独特靓丽迷人的风景,并以其坚韧顽强向上的性格告诉人们:无论环境多么恶劣,只要心怀希望,拥有坚定的信念,就能战胜一切困难,迎来生命的春天,因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,

 

黄葛树,别名黄桷树、大叶榕树、马尾榕、雀树,有人说它就是佛经里神圣的菩提树,是赤水河流域城乡间一种常见而奇特的树。黄葛树喜温暖湿润气候、耐湿,赤水河流域,气候适宜,因此,在赤水河两岸随处可见高大茂密的黄葛树。黄葛树生命力极强,对环境要求极低,哪怕只有一丁点瘠薄的泥土,它就很够生存下来。因此,河岸、山坡、悬崖,岩石、城墙、堡坎、河堤等都是它们的家。它有着发达的根系,只要有缝隙,它的根须就可以顺着裂缝深深插入,直至伸入到有泥土的地方,紧紧地将少许的泥土抓牢,再继续向前延伸,寻找更多的养分,以便汲取更多大自然馈赠。因此,我们在城墙、河堤、堡坎、岩壁、岩石上见到的黄葛树,它们的根与岩壁、墙体相遇时紧紧依附在一起,并互相连成一体,那些为获得更大生存空间的根,不断向四处延伸,直至可以保证自已的生存需要,因而在岩壁、墙体上悬根露爪,蜿蜒交错,古态盎然,成为纵横交错的根网,支撑着奇特的树形积极向上伸向天穹,成为岩壁、墙体的守护者,并与其天然地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。

黄葛树为啥主要长在河岸、山坡、悬崖,岩石、城墙、堡坎、河堤等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,在赤水河流域的民间流传着黄葛树与“马灵光”曾经为争地盘打官司的故事。在故事中,黄葛树与马灵光(又叫痒痒花、痒痒树、蚊子花,学名银薇树,紫薇属的落叶灌木,耐寒、耐旱,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。)是生活在一起的邻居,都生活在赤水河两岸地势平坦的地方,由于黄葛树仗着自己发达的根系,高大的树干,不顾邻居马灵光的生存需要,将树冠向周围肆意地伸展,将茂密的树叶把地面遮得严严实实,并将根向马灵光的地下窜过去,拼命挤占马灵光的生存空间,让身材相对矮小的马灵光失去阳光,也失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。为此,马灵光多次找到黄葛树说理,希望黄葛树不要再挤占自己的地盘与空间。黄葛树则置若罔闻,仍然我行我素。

在几番交涉未果后,马灵光将黄葛树告到天庭,由于上天之路遥远,需要盘缠甚多,在加上时间又有“八字衙门大打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。为筹集打官司需要的费用和盘缠,马灵光自得将自己的衣服脱来卖了,才筹集到打官司所需费用。黄葛树为了到天庭应诉,也只好将自己的地盘卖掉。黄葛树与马灵光到达天庭后,双方在玉皇大帝面前诉说各自的理由,双方在天庭上闹得很凶,都说是对方的没有道理。一时间玉皇大帝已无法判定谁对谁错,于是,就令其先回到下界,等天庭派人调查清楚后再予以判决,黄葛树与马灵光只好离开天庭回到下界。

过了一段时期,玉皇大帝不见黄葛树与马灵光回到下界后就再也没有消息,便派太白金星下凡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太白金星领命后下到凡间,一问才知道,由于马灵光为了与黄葛树为到天庭打官司,卖掉了自己衣服,而黄葛树则是卖掉了自己的土地,从天庭回来后,马灵光羞于没有衣服遮身,只好离开河谷、平坝地区,举家迁往深山生活,而黄葛树因没有了土地,不得不寄人篱下,在河溪边那些几乎没有土壤的岩壁、巨石上安下家来。太白金星见马灵光与黄葛树因各自找到居住的地方,其相距甚远,相互间再也没有产生瓜葛的可能,算是已经相安无事,便返回天庭交令去了。

今天我们在河谷、平坝见不到马灵光的影子,在高山地区所见到的马灵光都没有树皮,黄葛树,除人们有意将其作为园林绿化的树种移栽到土层较厚的地方外,更多的黄葛树仍然生活在溪河边的岩石上,生活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的石坎壁上。

 

赤水河流域的黄葛树,它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,也是赤水河沿岸城市与场镇的灵魂象征。它既见证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,也承载着两岸人们的回忆与情感,又像是一首赞歌,用它的成长陪伴历史、用历史承载厚重、用厚重体现美德。

历代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黄葛树,曾陪伴过这里最早出现的人类——濮人,并目送汉晋时期不愿北迁往川西坝子的濮人含恨向南退进大娄山麓;目睹彝族赫德辉率部东迁,成为赤水河流域新的主人;见证过南宋端平年间,袁世明从江西率部将彝族人赶到赤水河北岸,并成为赤水河流域以军事行动到这里的第一次汉族移民;也为从明“改土归流”后的“奢安之乱”“张献忠屠川”到清“三藩之乱”前后52年的腥风血雨,为赤水河流域地区因战后瘟疫带来的“有可耕之地,而无可耕之民”的惨景留下过同情的眼泪。也亲眼目睹清王朝在平定“三藩之乱”后,为巩固对四川的统治,恢复生产,采取强行与奖励相结合的办法,从人口相对较多的湖广地区(今湖南、湖北两省)向四川移民,人们习惯称之为“湖广填川”,大批移民来到四川。

清乾隆年间为运黔铅入京,对赤水河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治,赤水河两岸的黄葛树,又成为见证仁岸盐运的兴起,两岸场镇的出现到繁荣。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运道后,一些后来的“湖广填川”移民辗转来到赤水河,沿着赤水河而上,开始以从事川盐入黔为生的生活,并被赤水河流域两岸美丽如画的山水,蓊蓊郁郁的森林,青翠欲滴的竹林,便利的交通条件所吸引,两岸有黄葛树的滩头、平地,成为来到这里的移民修房、开店、安家的首选,黄葛树成为人们停泊牯牛船拴揽绳的系船桩,一时间赤水河沿岸各场镇的南腔北调,人群涌动,河边码头上,盐船比肩,人头攒动。从此,赤水河两岸的大小不一的场镇逐渐形成,湖广会馆——禹王宫、江西会馆——万寿宫、广东会馆——南华宫、福建同乡客家会馆——天后宫在黄葛树庇护下的场镇上相继出现,巴楚文化、南粤巴蜀文化、客巴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、传承发展。

 

已经有 0 条评论
最新评论

版权所有:西南作家网

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/许可证:ICP备18010760号    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

合作支持单位: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 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 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 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

投稿邮箱:guizhouzuojia@126.com      QQ1群:598539260(已满)    QQ2群:1042303485

您是本网站第 180982365 位访客      技术支持:HangBlog(renxuehang@foxmail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