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:www.xnzjw.cn
西南作家网: >> 原创作品 >> 散文 >> 正文

回味悠长“三口面”
信息来源:本站发布    作者:李逢忠    阅读次数:10308    发布时间:2013-09-04

位于川东的广安区渠江中段的石笋镇,依山傍水,因渠江从镇门前流过,故又叫石笋河。一条蜿蜒的长街,随着山势的升高,逐步向上,以此闻名县域。在过去以水运为主的岁月里,这是一个商贾云集、物质充盈、人流涌动的繁华胜地。

石笋镇五里长街,原本就居住了好几百户人家,平日里也是较为热闹。如遇上三、六、九赶场之日,更是熙熙攘攘、水泄不通。因而,街上的食馆,自然是生意火红,人满为患。那南来北往、东进西出的商贩,吆吆喝喝之前,得进食以壮喉嗓,为把自己带来的货物推销出去积蓄力量;待到散集之后呢?又得犒劳犒劳一下自己,能不进馆子,小酌一口,吃点东西吗?还有那些在乡下幸苦了几日的乡亲,趁着赶集买东购西、添盐打醋的机会,也会到馆子里坐坐,与偶遇的亲朋好友小聚一会,拉拉家常,摆摆龙门阵。就是那些本无事务,赶耍场的老汉或是小伢子,还是会忍不住充充馆子、打打牙祭的。哪怕是一碗凉面、凉粉,两个包子、馒头,几个泡粑、几根油条,抑或是二两小面,均无不可呀。所以,这石笋河的鲢鱼、龙凤汤等等名吃,便蜚声在外,一提起,便引得人垂涎三尺。而在这些名吃之外,石笋河还有一样小吃让人记忆悠长,回味无穷——那就是“三口面”。

提起石笋河的三口面,十里八乡几乎是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所谓“三口面”,即:面,一口——因面实在好吃,一口便吃完了;汤,一口——因汤味太好,一口便喝干了;叹,一口——因为面和汤吃完喝干,意犹未尽、味尤在口,叹气一口也。

这“三口面”,据说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呢:在石笋河的正街上,有一对从事面馆生意的中年夫妻,膝下无子,只有一个宝贝女儿。一家人靠着不温不火、不好不坏的面馆生意,将就维持生计。有一天清晨,刚打开店门,发现一个乞丐模样的小伙子蜷屈着睡在店门口。好心的夫妻俩连忙把小伙子扶进店里,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给他吃下。不够,再下一碗;还是不够,又下一晚;一连吃了五碗,方才称心。一番细谈,知道小伙子无依无靠,一个人从很远的北方而来。于是,夫妻俩就把他收留在店里帮帮忙,打打下手。说来也怪,从那以后,凡是到面馆里吃过面条的人都说好吃、好吃,一碗不够,吃二碗,一次来吃了,下次又来。一传十、十传百,夫妻俩的面馆从此生意火红。

夫妻俩知道,自己开了二十年来年的面馆,做出的面都没有人说如此好吃之类的话。可自从小伙子来了后,这面还是原来的面,咋就如此好吃、变了味道了呢?肯定这小伙子有一套。于是,把小伙子入赘做了女婿。小伙子接掌了面馆过后,更是进一步施展才华、大显身手,把面馆的生意做得远超从前。一位慕名而来的秀才吃过面条过后,问小伙子这面可有名称?小伙子即请秀才帮忙取一个。秀才沉吟片刻,取来笔墨纸砚,写下了龙飞凤舞三个大字——三口面。

至此,石笋河“三口面”便扬名四野。大凡到过石笋河的人,无不到“三口面馆” 坐一坐,尝一尝,感受一下这美味的小面。

可惜,到后来,石笋河的“三口面”只是存在于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们饭后茶余的回忆里了。小时候,偶尔听父亲谈起“三口面”时,那有滋有味的情形,不知是多么的向往,和沉醉。引得我也不知不觉在想象中回味着——在记忆中挥之不去。

 

【编辑:黄先兵】

已经有 0 条评论
最新评论

版权所有:西南作家网

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/许可证:ICP备18010760号    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

合作支持单位:贵州纪实文学学会 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 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 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

投稿邮箱:guizhouzuojia@126.com      QQ1群:598539260(已满)    QQ2群:1042303485

您是本网站第 164367514 位访客      技术支持:HangBlog(renxuehang@foxmail.com)